
【读《浙商》】神话的开端始于一个小小的车库。
1976年某个周日早晨,乔布斯和他的朋友史提夫·沃兹尼克在自家车库里自行组装了一台电脑。两个身无分文惟有梦想的年轻人为日后苹果帝国的崛起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在乔布斯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有不少国人哀叹中国的商业土壤里为什么不能诞生一个乔布斯。事实上,若乔布斯生在中国,光是在车库内开展经营活动,或许就有违法之嫌。
然而,这一切正在改变。在不久后的将来,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们或许也能依靠创新的火花,开启与乔布斯同样的命运:一穷二白?居无定所?没有人脉?没关系。只要你有创业的激情以及一个优秀的点子,就能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站上商业疆域的起跑线。
“成功的企业家驱动型经济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创办一个企业必须是相对容易的,没有那种费钱费时的官僚审核制度……否则,那些本来有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人就会连起步都做不到。”这是纽约大学教授威廉·鲍莫尔在经济增长研究中的一个结论。对于如何释放企业家的才能,他认为,减少创办生意的障碍,如简化企业注册程序是重要的一步。
大洋彼岸的经济学家的言论正在成为中国土地上一场酝酿而起的变革之注脚: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法律界人士预测,此次会议后,最快半年内或能落实细则。
起跑枪声鸣起。这意味着,过去已经在深圳等地试点的数项改革措施将普惠于中国大地之上。对于企业家,特别是创业家而言,“史上最低准入门槛”已经发端。此前,企业家或许要靠注册成本多少、办公场所是否够气派来做实力雄厚之证明;而未来,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将更纯粹:当注册资金、场所都不再成为障碍时,唯有创新力量才能决定公司成败。
曾经,不少创业者被不必要的“包袱”所迫,游走于灰色边界:由于负担不了高额房租,很多公司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并不是同一个;很多公司每年会定期筹集大笔资金,放到银行“滚一滚”,只为了应付工商年检。有人开玩笑说,若真想抓企业家的错处,在“抽逃资金”这一项罪名上,90%的企业家都免不了锒铛入狱。然而若90%的企业家都集体犯“错”,我们或许更应该探究这样的体系是否合理。
在这个变化频繁的时代,企业家们的需求从草莽之中诞生,汇聚成共同的声音,引发下一轮改革浪潮。而这,正是本刊此次想要为读者们呈现的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之背景。
时光倒退到1984年,那一年曾被人称为“中国公司元年”。在那一年,王石、张瑞敏、柳传志等如今经济大潮中的中流砥柱纷纷下海创业。那一年,“公司”作为新生的名词,接受无数人的仰视。而现如今,成立一家公司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了,未来,则将普惠更多有意创业的人。2014年,在中国公司发展历史上或又是一个里程牌。
来自改革前沿深圳的一组数据让我们充满希望。自今年3月深圳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3月1日至9月30日,深圳市新登记商事主体241920户,是2012年全年新登记主体数量的152%,同比增长130 %。
拥有立法权的深圳或许是全国瞩目的一个典型样本,而近在家门口的浙江省亦在发生悄然变化。为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加快简政放权,浙江省工商局自我清理、主动废止了8项涉及工商的前置条件,并出台了七项改革举措:实行审批事项一个窗口统一受理,鼓励推行多证联办和并联审批,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试行部分行业筹建登记,拓展“工商事务金融服务通”功能,提升完善网上注册大厅,放宽冠名条件,允许冠省名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分期注入等。市场的反应体现了认可度:据统计,1月至10月,浙江省新设企业总量16.65万户,平均增幅达66.69%。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6月至8月连续三月增幅超过100%。
然而,发令枪响,并不意味着创业热潮必将出现,“乔布斯”们熙熙争来。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部分,注册登记制度犹如经济变革浪潮中的一个小小细胞,若要使改革蓄力、成形、勃发甚至颠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细胞“裂变”。除了工商之外,更多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入到变革的队伍中来。
当然,除了以改革红利惠及创业者,令更多人能分享公司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企业家本身作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