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向型经济受挫、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浙商回归”已经成为浙江省政府的头号工程。不过,浙商回归,还得看温商“第一方阵”。
据日前召开的在外温商代表座谈会透露,上半年,全市到位内资174亿元,总量居全省前三。其中,温商回归项目势头最劲,引进新项目143个,总投资252亿元,占全市招商引资新项目总数的87.2%,到位资金63.61亿元。
在经济运行相对低迷、各投资主体趋于谨慎的当下,这组看好温州又投资温州的数据,愈发显得珍贵。
而对于温商来说,如何“回归”,则是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昔日要素资源缺乏的温州,今日凭什么、用什么感召天下温商回乡投资创业?
吸引力之一:空间
温州缺地渐成过去式
如果再以“七山二水一分田”习惯性地看待温州,想必会引来投资思维上的大失误。
朝东海放眼,围垦造地崛起新的希望。新世纪以来围垦的20多万亩土地,逐步进入可开发状态;目前正在实施的瓯飞工程13万亩,加上龙湾二期和丁山三期,又有20多万亩,这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往内部挖潜,闲置土地利用解了近渴。去年,仅转而未供、供而未用一项就清理闲置土地近10万亩。今年,我市将再完成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6万亩以上。
当前,温州正在积极争取全国低效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据悉,全国在浙江试点,浙江在温州试点,下半年有望批准实施,届时或可整合城镇低效用地近35万亩。
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实施后,可以完全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的空间支撑。”
吸引力之二:平台
温商创业有了大舞台
“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平台,直接决定了温商回归项目能否满足资本逐利需求。”市招商局局长郑邦良表示。
作为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市正抓紧申报设立省级温商回归产业集聚区,以此承接温商浙商回归和产业投资、实体经济发展。不久的将来,以瓯江为界,南北两翼将展开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
以瓯江口和洞头为核心,整合乐清沿海区域和永嘉部分区域,打造新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合龙湾、瑞安、平阳、苍南部分区域,设立温州浙商回归产业集聚区。
同时,抓住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机遇,我市将充分利用拆后土地、城市边角地等,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2000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园。
这些平台的建设,既为温州赶超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广大温商搭建了广阔的创业创新舞台。
吸引力之三:政策
政策突破解后顾之忧
优惠的政策,无疑是吸引投资的最大闪光点之一。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工作三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明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温商参与项目开发建设。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要求,研究出台最管用、最优惠的温商回归政策,形象地说,就是让回乡温商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在乡亲面前有荣光。
同时,拟出台《温州市重点产业招商方案》,结合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实施办法,为重点产业项目回归量身定做招商方案。健全完善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为温商解决后顾之忧。
吸引力之四:环境
项目落地“拎包入住”
与其说招商,不如说招心。温州拿什么招回在外温商的心?无疑是环境。没有好的软环境,有的项目即便招进来了也迟迟不能落地,将影响招商成效和经济发展。
当前,我市正在强化“一把手”抓“一号工程”工作,坚持各级领导班子领衔带队招商、主动上门招商,用实实在在的项目包装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努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为实现项目落地“拎包入住”,我市将深化新一轮审批改革,以把温州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为目标,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围绕“四减少”,即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要对企业投资项目事项实行“宽进、简批”,变审核、审批为备案制度。同时,对温商回归项目要提供保姆式的全程代办制,实行项目落地“拎包入住”,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落地率。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千余名代办员,全程代办项目审批等工作;经过审批改革,目前我市平均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间为4.45个工作日,为省内最短。